【实践简报六十五】守护文化根脉 青春“豫”见非遗
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 2025-08-04   浏览次数: 10

郑州轻工业大学2025“三下乡”社会实践简报(六十五)

守护文化根脉,青春“豫”见非遗

——记经济与管理学院“豫见非遗·青春守护”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近日,郑州轻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豫见非遗·青春守护”志愿服务队走进河南非遗美学馆,开展沉浸式研学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河南非遗美学馆门前合影

探源·问道中原

队员们依次参观“生长”主题展、创意装置打卡区及高校研培成果墙,全面了解汝瓷烧制技艺、浚县泥咕咕、唐三彩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与当代表达。通过“非遗+乡村振兴”“非遗+文旅融合”案例展板,深刻认识非遗在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切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躬行·承脉匠心

传神皮影:队员们亲手操纵竹签,幕布上“龙狮异兽”光影流转,零距离感受千年影戏的艺术张力。

图为实践队员在体验皮影戏

数字太极:队员们立于体感互动区,巨幅水墨屏实时捕捉拳势,让传统拳理“可视化”,体验科技与非遗的跨界融合。

图为实践队员在内进行数字太极拳互动体验

木版年画:队员们从定位到拓印,完整制作出简易的“门神”年画,在“一印一版”中感悟匠人精神,强化“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责任意识。

图为实践队员在进行简易木版年画的制作

弘道·青春立誓

通过实地调研与实验探讨,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人才、资金、制度、生态”四个维度的失衡。要实现非遗的有效保护与持续传承,需构建起“政府—机构—青年”三方协同联动的传承网络,以科技赋能激活传统资源,以产业发展反哺保护机制,以青年力量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要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应积极探索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让非遗精华扎根于日常生活,在现代文明语境中焕发新生,实现文化遗产与人的共同成长与双向成就。

队员们将秉持着“青年参与+制度保障+生活融合”的理念,以多种形式不断深化实践和认识,如参观各地非遗展馆、分享和宣传家乡特色文化和技艺等,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队员实践后进行非遗文化与生活的融合:打卡家乡的非遗文化馆(平顶山地质工作纪念碑;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图说轻工大

热点新闻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