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简报二十三】探寻非遗之美 传承文化根脉
发布部门: 团委   发布时间: 2025-07-28   浏览次数: 10

郑州轻工业大学2025年“三下乡”社会实践简报(二十三)

探寻非遗之美 传承文化根脉

——记国际教育学院“非遗焕彩”实践团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2025年7月,郑州轻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非遗焕彩”实践团队走进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开展了“探寻非遗之美传承文化根脉”实践活动,在泥泥狗的古朴图腾与布老虎的灵动针线中,触摸千年非遗的文化脉搏。

探访泥泥狗—泥土中的远古图腾

作为国家级传统非遗手工艺品,泥泥狗承载着6000余年的历史记忆。以黑为底,红、黄、白三色绘纹,造型源自上古图腾,其“封窑渗碳”烧制工艺为国内独有,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民俗价值。

实践队员在非遗传承人张华伟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传统工坊。阳光透过工坊的门窗,在泥案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张老师布满老茧的双手正灵活地揉捏着一团黄泥,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与泥土对话—揉捏、塑形,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对泥土的敬畏。“来,试试看。”张老师让队员们亲自尝试。大家学着张老师的样子,先揉成圆球,再用拇指轻轻按压。“不着急,”张老师轻声指导,“感受泥土的软硬,它会在合适的时机告诉你该塑什么形状。”渐渐地,一个憨态可掬的小狗模样在逐渐成形。张老师在讲解调色时特别叮嘱:“这些颜料都是祖辈传下来的配方,每一笔都要带着敬意。”队员们用细毛笔蘸取鲜艳的朱砂,在乌黑的泥坯上小心翼翼地勾画花纹。颜料在粗糙的泥面上晕染开来,就像被赋予了生命。当最后一点颜料干透,泥泥狗终于完成,虽然它并不完美,但却承载着对非遗文化最真挚的敬意。

这次泥泥狗制作体验,不仅让队员们亲身触摸到非遗文化的温度,更深刻体会到传统手工艺背后的匠心与坚守。张华伟老师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传递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份对泥土的敬畏与对话。从揉泥塑形到调色勾勒,每一道工序都承载着祖辈的智慧与文化的厚重。

邂逅布老虎——针线里的生命力量

布老虎源于民间“辟邪纳福”习俗,以绸缎为料,通过剪、缝、绣等工序制成,色彩以黄、红为主,纹样融合花鸟、如意等吉祥符号,兼具实用价值与装饰功能,是北方民间布艺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流传最广的民间手工艺品之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传统工坊,非遗传承人张怀霞老师正在案前整理各色布料。队员们围在一旁,看着那些普通的红布、黄布在老师手中渐渐有了生命。“布老虎讲究三分形,七分神。”张老师边说边示范剪裁,剪刀在红布上行走如飞。队员们学着她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剪出虎形。填充棉花时,张老师依次为队员们指导:“要像包饺子一样,馅料要恰到好处。”队员们纷纷上手,布老虎慢慢变得圆润起来。来到上色环节,队员们屏息凝神,用毛笔蘸着颜料描绘虎纹,完成后的虎眼栩栩如生又不失童趣,得到了张老师的称赞。

在张怀霞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了布老虎制作的精妙过程,从剪裁、填充到上色,每一步都蕴含着民间艺术的独特智慧。老师那句“三分形,七分神”让大家明白,非遗技艺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对神韵与情感的把握。普通的布料在指尖逐渐变得鲜活,虎纹的勾勒、虎眼的点染,都让队员们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生动魅力。

实践中,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下封窑的瞬间,用文字标注出刺绣的参数,用创意让老手艺与现代生活相遇。守护非遗,不仅是守护一件件老物件,更是守护一个民族用千百年时光沉淀的生活哲学与文化基因。未来,队员们将带着这份感悟,持续关注非遗传承,以青春之力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图说轻工大

热点新闻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