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历史经验、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抓住重点,领会实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
一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不断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为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基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筹备新中国成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在全体人民中倡导并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共财物”的社会公德,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道德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强调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提出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健康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形势新任务,坚持我们党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科学分析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情况,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忽视任何一方面的建设,都是十分有害的。
二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不同群体收入差别也有了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呈现出复杂的局面。比如,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作用没有完全消除,一些人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的思想意识;一些人唯利是图,弄虚作假,坑蒙拐骗;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的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消极腐败现象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抵制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确保市场经济体制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保证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政治基础的需要。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惟一正确的道路,集中代表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当代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追求。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和群众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奠定广泛而牢固的政治基础。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我们要看到,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逐步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和进步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沉渣泛起、乘虚而入。特别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将长期面对敌对势力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强大号召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实现思想文化建设上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文化根基。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需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继续不断涌现,大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被催生,形成利益的多元化。新形势和新任务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进步的“生命线”。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在于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对党的各级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和意志,凝聚全党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和维护党内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我们要紧紧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进一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而坚实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样复杂的特点。意识形态领域越是纷纭复杂,就越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心骨;经济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马克思主义来引领。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积极应对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战,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变成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物质力量。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重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实践证明,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们就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发展进步、民族的振兴希望与个人的价值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社会前进的阶段性、群众要求的广泛性的有机统一。它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根本利益,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和强大动力。
有了共同的理想,就有共同的追求;有了共同的追求,才有共同的趋赴。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精神和行为,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精神和行为,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精神和行为,都要切实得到尊重、保护和发扬。要不断扩大实现共同理想的群众基础,努力营造实现共同理想的良好氛围,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实现社会和谐,在实现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创造辉煌灿烂历史的进程中,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华夏儿女团结和睦、风雨同舟、奋发向上、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这是炎黄子孙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的深刻奥秘。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党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民族解放、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牢固精神纽带。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激励全体人民奋发向上、团结奋斗,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凝聚力和创造力。弘扬民族精神,要不断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积极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否定人民革命历史的错误思想。要放眼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自觉地把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坚决摒弃各种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思想意识和行为。
改革创新是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靠发展。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要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的良好氛围,使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使中华民族始终以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明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应当坚持和提倡的,什么是应当反对和抵制的。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要加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力度,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运用典型生动的事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妇孺皆知、入脑入心,积极引导人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使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蔚然成风。“百业德为先”。要通过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全体社会成员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带头倡导并践行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提出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引领思想道德新风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