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刁智华教授团队在计算机与农业工程领域顶级期刊《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上发表题为“Localization technologies for smart agriculture and precision farming: A review(智能农业与精准农业的定位技术:综述)”的综述论文。该论文系统梳理了智能农业与精准农业中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为农业自动化与资源优化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紧张,智慧农业成为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定位技术作为农业机器人导航、环境监测和精准作业的核心,面临复杂农田环境下的精度与稳定性挑战。本文全面总结了面向智慧农业与精准农业的定位技术所涉及的传感器、系统、方法及应用,重点分析了常见定位技术的传感器与系统配置,并对这些技术及其采用的方法进行了分类比较。文中还探讨了自动化机器人导航等不同应用场景下所述定位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此外,本文还指出了该领域未来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定位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典型应用示意图
该论文以郑州轻工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刁智华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农业大学为合作单位,张保华副教授为通讯作者,此外多位研究人员参与了该项研究工作。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是农业工程与信息科学交叉领域的国际顶级权威期刊,致力于推动计算机技术、电子仪器及智能系统在农业生产全链条中的创新应用。该期刊聚焦农业环境动态感知、生产流程智能决策与精准作业执行三大核心领域,系统收录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在种植、养殖及产后管理中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该期刊为中科院大类分区一区TOP期刊,2025年影响因子为7.7。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ompag.2025.110464
引用格式:Zhihua D , Lele C , Baohua Z, et al. Localization technologies for smart agriculture and precision farming: A review[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25, 236:110464.
第一作者:刁智华

刁智华现为郑州轻工业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河南省科技评价专家库专家,河南省科协专家库专家,河南省工业与信息化厅专家库专家。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精准施药、农业机器人、作物病害识别等。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郑州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项目等8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主持鉴定项目3项,参与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0余篇。
通讯作者:张保华

张保华现为南京农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自动化系教师党支部书记、系副主任。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工学博士学位。先后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科学家、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者”学术新秀等人才项目。主要从事农业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智慧农业信息感知技术与装备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子课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基金、江苏省现代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等12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机器人、人工智能、农业工程和多学科交叉领域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2本、授权发明专利1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