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轻工业大学2025年“三下乡”社会实践简报(六)
微光汇暖流,艺途载温情
——艺术设计学院“艺术疗愈”特殊儿童心理关爱实践团志愿服务活动
7月2日至4日,艺术设计学院“艺术疗愈”特殊儿童心理关爱实践团15名师生走进郑州市童心家园互助中心,开展为期三天的 “艺术疗愈——特殊儿童心理关爱暑期支教”专项实践活动。

共耕希望,童心相伴 —— 劳动育心,德育同行
7月2日,15名实践队员与中心儿童共同前往荥阳市童心家园互助中心农场开展农事体验。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实践队员们协助儿童完成土豆采收工作。这一过程不仅是劳动教育的生动体现,让孩子们在田间劳作中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培养劳动技能;更是德育的实践课堂,通过分工协作,孩子们学会了互相配合、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团队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扎根。下午的互动环节设置了击鼓传花、闯关大作战等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懂得了遵守游戏规则,学会了分享与合作,社交能力在欢乐中逐步提升。孩子们在掌声中展示才艺,志愿者用耐心搭建信任的桥梁,让沉默的心灵逐渐敞开,品德的种子在互动中悄然萌芽。

艺术疗愈,创意绽放 —— 智育融合,美育熏陶
7月3日,实践队员们开展了艺术疗愈课程,
活动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年龄段设置低龄组和高龄组,巧妙融合智育与美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低龄组开展“吹画创作”活动,孩子们通过吹动颜料形成缤纷图案,在感受色彩流动乐趣的同时,锻炼了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口腔肌肉控制力与手眼协调能力。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是他们尽情创作后的真实写照。高龄组则进行拼贴画创作,实践队员提供一对一指导,确保创作过程安全有序。自由拼贴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作品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的“语言”。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讲述创作构思,在艺术表达中,不仅提升了审美能力,也促进了创造力与社交意识的同步发展。

粘土奇遇,温暖定格 —— 体艺结合,全面发展
7月4日,在粘土创作活动中,低龄组和高龄组的活动都实现了体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助力孩子们全面发展。低龄组“粘土小怪兽”活动,通过揉捏彩泥、粘贴装饰,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在创作中培养审美趣味,合影时高举的作品定格纯真快乐。高龄组“盘子水母”创作,穿线打结等操作提升肢体协调性,独立完成作品增强自信心。协作中孩子们互助学习,作品成为内心世界的可视化表达,体艺结合促进综合能力提升。

三天的支教活动虽短暂,但爱与艺术的种子已在童心家园和实践队员心中播撒。此次活动是艺术设计学院践行社会责任、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特殊群体的重要实践,更是一次以五育润心的生动实践。同学们通过与心智障碍者共同劳作、共同创作、互动游戏,用实际行动向他们传递了关怀与尊重。未来,艺术设计学院将总结经验,深化与相关机构的合作,探索建立更长效的艺术疗愈帮扶机制,将这份温暖与专业的力量持续传递下去,用艺术的温度点亮更多特殊儿童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