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8日,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推动我院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电气工程专业的建设工作,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专门召开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工作研讨会。
会议围绕学风改进与国家级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学生遴选、增补方案、培养方案、企业实践方案,以及国家级电气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交流、研究讨论。石恒真校长、陈江枫副校长对此次会议表示了鼓励与支持。教务处张东初处长与魏明宝、邢培旭两位科长、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领导、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全体教师、电子信息中心与自动化专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就学风改进方面,大家认为,学风不是孤立的,其受到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影响,改进学风不能只要求学生。在学校层面,应促进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与组织,因材施教,对教师的教学投入要有切实鼓励与有效监督机制,有条件时尽量小班上课,小班管理;在教师方面,师风要先做到位,多采用启发、研讨式教学方式,注重平时学习过程管理,严格考核;在学生方面,要及早进行学风教育,明确课程、实践与毕业设计标准,保持一定的压力,对未达到合格要求者及时淘汰。这样严格要求,持续下去,才能保证轻院的声誉,也必然会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支持。
在卓越工程师班学生遴选、增补方案、培养方案与企业实践方案方面,大家认为,卓越工程师班要真正体现工程特色,要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把学生按成绩分为卓越与普通两类;进入卓越班的标准除了成绩,还要考虑学生的明确工程定位与实践能力;为保证质量,卓越班学生每年应有一定流动;应建立并不断完善校内实践创新平台,卓越班课程的实验与实践比重要大于正常班,要注重对教师的培训与激励,积极探索卓越教学与考核模式;对大四卓越班去企业长期实践这一新事物,要落实学生实践方案与工作生活条件,重视管理与反馈,及时总结经验。
在电气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方面,大家认为,电气工程专业作为我省唯一的教育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既是一份光荣,也是一种责任;以培养学生能力与素养为核心、强化专业方向、差异化选修、降低周学时、教学模式多采用启发研讨式、考核模式注重学习过程管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综合改革方向是正确的;凝练的智能电器、电力工程、电力电子与电机控制三个专业方向符合我校的实际与未来发展要求;在三个方向设立的教师课程组有利于课程的整合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培养方案的细节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与完善。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崔光照院长表示:本次研讨会气氛热烈、民主,效果很好,电气学院其它专业也应该召开类似的研讨会;电气学院要推广博士做学生学业导师工作;下学期要开毕业设计课题论证会;电气工程专业要集思广议,进一步完善方案,并注意可实施性;要搭好实践平台,尽快提出明确需求报到学院;要组好团队,有想法或问题尽管提出来,要抓住有利时机,做出成果,做出特色,学院将给予大力支持。
教务处张东初处长表示:电气工程专业的方案内涵很多,有许多亮点;教学研讨会上教师广泛参与、积极讨论,大家心往一块儿想,这种方式很好;在毕业率、学位率与学风要求的矛盾中,好的学风更重要;要把握好一定的淘汰率,让不努力的学生留不下来;在卓越工程师班培养上,要处理好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处理好校内与企业导师的职、责、权;处理好教师卓越与学生卓越的关系;在实践内容上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对学生的培养不要局限,尽量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在企业间交叉培训,实现资源共享;在实践条件上处理好校内、校外的关系,依托但不依赖于企业,要做好切实可行的长远的实践平台方案论证;在专业综合改革方面,要认识到本科教学是学校的基础,要把教学根基打牢;要根据轻院的定位,明确改什么?怎么改?各环节如何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上,要瞄准定位,大胆尝试;在教学模式改革上,应增加示范课建设;要重视基础条件建设,如实习基地、实践平台、校企合作;对有国家级称号的优势专业,教务处就是要重点支持,帮助其培育专业特色,打出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