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被遗忘民间艺术
发布部门: 团委   发布时间: 2013-07-19   浏览次数: 219

 

郑州轻工业学院2013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简报(二十一)

 

——记外语系柘城泥塑现状及传承调查小分队

    泥塑是我国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在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民间艺术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少,民间艺术正在大量地消亡和流逝,柘城泥塑也面临这种危机。为使其走出生存空间狭小的窘境,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外语系柘城泥塑现状及传承调查小分队,于710赶赴商丘市柘城县,进行为期两天的实地调研。

710上午,小分队在指导老师矫菲带领下历经5个小时车程到达柘城县远襄镇,在简单休整之后,小分队成员在柘城周边发放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为青年、中年、中老年和老年四类。通过对比,队员们发现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当地泥塑文化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青年人对泥塑工艺知之甚少,更有甚者从未听过。与青年人相反,老年人普遍知晓泥塑工艺。中老年对柘城泥塑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对泥塑发展前景持有乐观态度。而中年人则仅仅了解这门艺术,对其并没有深刻认识。就调查情况来看,柘城泥塑文化的影响力正逐渐减小,民间艺术已很难抵制现代文明冲击。并且当地居民对泥塑的了解有地域性差异,柘城泥塑工艺的宣传和开发已迫在眉睫。

    当日下午,小分队决定去探访当地人称“泥人李”的李秀山老人。柘城泥塑艺术历经李廷芳、李秀山、李亚伟等几代人传承和发展,现已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间泥塑艺术是柘城县乃至整个河南省一大特色文化。经过多方打听,队员们找到李秀山老人,在向老人道明来意之后,受到老人热情接待。随后与队员交谈中,老人向队员们讲述泥人李家族手艺的传承历史以及自己获得各种荣誉背后的故事。紧接着,老人带领小分队来到展览厅参观展品,诸多产品形态各异,或细腻,或粗犷,有的充满乡土气息,有的则端庄威严。参观同时,队员们了解到泥塑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经过从里及表的抟揉,从粗到细的捏塑,以手工捏制成形,大多以民风民俗为题材,颜色搭配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表现一定主题和情节,是民间艺术一种特殊形式。最后老人感慨道:“艺术是无价的,每一个艺术家的创作风格都是随着岁月的沉积不断改变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创作风格。”

    次日小分队来到柘城县城调查泥塑的经济价值和商业运行状况。在李老先生介绍下,小分队来到一家名为“泥人李世家”的泥塑专卖店,简单考察后,队员们了解到泥塑工艺品的购买对象主要来自社会中高层人士,普通老百姓一般不会购买此类物品。在与该店老板详细交流之后,队员们分析、总结、归纳出制约泥塑文化发展三点因素:一是柘城泥塑纯手工制作,费时费工,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二是柘城泥塑影响力小,地域性强,无法更好地走进人民群众的视线;三是柘城泥塑制作技术独树一帜,普及性低,不能形成一个群体效应进而带动这一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拜别店老板后,暑期调研活动圆满结束。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小分队队员切身体会到泥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同时队员们也意识到柘城泥塑工艺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间艺术,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图说轻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