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举旗帜奔赴圣地 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
――记我校国旗班赴林州红旗渠暑期社会实践之行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敢把山河重安排!”一首激昂雄壮的歌曲见证了林县人民长期艰苦创业伟大实践的成果,揭示了有着“中华民族之魂”美誉的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为了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我校国旗班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经过两天的充分准备,于7月6日奔赴位于豫晋冀交界处的林州红旗渠进行参观和下乡走访调研。
7月6日上午,我校国旗班首先来到全国教育基地――红旗渠纪念馆。在纪念馆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实践小分队成员认真参观了一到五号展厅。一幅幅的图片,一件件的实物以及工作人员细心生动的讲解,让队员们看到了红旗渠真实的过去和现在,并为太行儿女不畏艰险、敢于拼搏的英雄气概深深折服。
参观完了纪念馆,实践小分队紧接着奔赴红旗渠的青年洞段。该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看到小分队的到来,一位络腮胡子的老人满面笑容地迎上来,给他们介绍了该洞的前世今生:此洞是当年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开凿的。为了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青年洞”区现已被国家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后,队员们直接前往红旗渠的两个水源地――漳河和南谷洞水库,漳河是红旗渠的主要源头,所以红旗渠工程在当时叫引漳入林工程,而南谷洞水库则是它的补充水源。看到这一旷世工程,队员们都被其工程之艰巨和先辈坚韧的毅力所震撼,不约而同地拿出自己的水壶装满珍贵的渠水,以激励自己、鼓舞自己。
7月6日下午,带着虔诚的心,实践队队员们乘车前往最后一个目的地――石板岩。石板岩是一个位于山腰的小山村,村里不足300人,而且由于生活所迫,几乎所有青壮年都出外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已不足100人,他们的田地都在山腰和山顶,由于缺水他们只能靠天吃饭,村民的油盐酱醋茶也需要到17公里外的任村才能买到,条件之艰苦可见一斑。晚饭时招待队员们的一位老农不好意思地说:“对不住啦,前几天就没醋啦,为一包醋没法下山,缺东西多了才值得跑一回。”他们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虽然奔波了一整天,但是看到山里人们为了招待自己都拿出了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队员们都非常激动和感激,都自发地去帮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农活。
次日上午,实践小分队在驻地举行了“国旗班09年暑期社会实践总结会议”,之后顺利返校,郑州轻工业学院国旗班赴林州红旗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结束。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国旗班实践队员不仅学到了艰苦卓绝的红旗渠精神,还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虽然国旗班在学校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训练,有时顶着骄阳,有时风雨交加,时间长,强度大……但与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红旗儿女相比来说简直微不足道。实践归来后的队员们个个斗志昂扬,宣誓要牢记红旗渠水中所流淌着的声音和精神,让她永远激励自己在以后的训练后中不畏艰难、奋发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