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怀赤诚 不怕征途远
志在助学 岂畏山居难
――记数学与信息科学系“心之旅”义务支教小分队
平顶山汝州市东北的大峪乡位于嵩山余脉深处,是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但同时作为省定贫困县,它的基础教育状况相当落后。本着“受锻炼、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我校数学与信息科学系“心之旅”义务支教小分队于7月17日奔赴大峪乡,开展为期两周的义务支教活动。
当天上午六点半,“全副武装”的队员们早早在校门口集结,顾不得饥渴困倦,便与分团委副书记谭俊超老师匆匆踏上了南下的征程。一路上大雨连绵,但这并不曾影响大家饱满的热情,反而缓解了队员们内心的激动与紧张……
下午一点半,小分队一行10人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安全抵达了大峪乡班庄小学。尽管有迎接困难的心理准备,但迎面那低矮斑驳的平房、泥泞狭小的校园还是让大家有些措手不及,不过孙昌亮校长和附近村民的热情接待迅速让大家再次燃起满腔的激情与狂热。简单吃过午餐,队员们结合实况立时作出调整,9名同学兵分两路,一部留校整理宿舍,其余下山补购物品。一番悉心安置,潮湿的居所有了家的温馨,积水的校园有了路的雏形,前来赠送米面、蔬菜的孙校长看到这些,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随后,大家在孙校长的带领下参观了各个教室,了解了学校与当地的基本情况,并就课程安排做了认真探讨。入夜后,这所孤零零坐落在半山腰的学校显得格外冷清,大家安静备课、相互鼓励,克服在深山黑夜中的恐惧,在与蚊虫的斗争中沉沉睡去。
18日早上刚过六点,窗外的吵闹声便把大家的困意瞬间驱散,队员们匆匆起床,随意吃些东西便迅速进入岗位。各年级负责人在带领同学们打扫了相应的教室后,参与举行了简单的开学典礼,听着孙校长简洁有力的讲话,看着孩子们清亮热烈的眼神,队员们备受激励。至此,大家的支教历程正式开始。
教学相长,成果显而易见
在朴实精短的自我介绍和简单有趣的小游戏中,各位新“教师”与小朋友们通过磨合迅速熟络起来,队员们努力丢掉心底的那份忐忑,趁热打铁,依着那糅合了班庄教员们宝贵意见、融入了大家无数奇思妙想的课程安排,给这百余名或调皮、或乖巧的“山里娃”送上一场营养丰富的教学盛宴!
十余日的教学流程中,志愿者们竭能尽智,以强烈的责任心和创造成绩的主动性去努力教好每节课,而那些兰心蕙性的孩子们则专心致志,怀着浓厚的兴趣、极大的好奇心和攫取新知的积极性去认真学习每门功课……故事课上,孩子们瞪大眼睛、托着腮帮,认真聆听志愿者们声情并茂的讲述;书法课上,大家则有板有眼地握笔端坐,练习笔画,描摹字帖,在“老师”们手把手地悉心指导下快速进步;进入美术、手工时间,这群纯真可爱的小朋友们就大胆地依着想象涂鸦,制作点缀了绿豆、小麦的蜡笔画和五颜六色、千奇百怪的手工艺品;到了空旷的操场,孩子们便立刻像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前呼后拥追着篮球、足球飞跑,全然不像之前那群一本正经跟着队员打长拳的“高手”……校园内外时时回荡着孩子们纯真的欢声笑语,师生上下人人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
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素质教育的魅力,通过队员们寓教于乐的教学,孩子们在快乐学习的同时也激发了更大的学习兴趣。走出大山的迫切愿望让孩子们原本无光的前途一下子明亮起来,队员们把“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田,相信一定会收获遍地金黄的秋天!
山居生活,尝遍苦辣酸甜
这里群山环绕,草木繁茂,砖瓦房零星点缀在绿荫石林间,显得安静神秘,置身其中,仿佛世外山庄的逍遥隐士。但此地同时交通滞塞,通讯不便,给大家造成了相当的困扰,丰沛的雨水更使雄心勃勃的“山村教师”们一度深陷窘境。买不到馒头、蔬菜,还能够用土豆、黄瓜对付,取不到自来水,也可以找泉流、雨水代替,但满眼的泥泞道路、密集的蚊虫叮咬却让大家颇感无奈,变幻无常的天气也把感冒发烧的病症带给队员,苦吗?当然!对这群“象牙塔”中的骄子,入山支教无疑要直面身心双重考验,但其间那无数闪亮的快乐与感动却更值得铭记与珍藏。
和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一起唱歌、做游戏,听他们稚嫩却清亮地喊“老师好”;跟机灵勇敢的小朋友下河谷找泉眼、洗衣服,看他们热心而兴奋地指出最安全的捷径……当落汤鸡似的孩子们冒雨送来水灵的大葱和香甜的李子,当满身泥巴的小朋友开心地拿来微潮的饼干和甘甜的山泉,当孩子们站着凳子用那稚气未脱的字体写下“老师,我们永远爱你”时,队员们的眼睛湿润了。
作为一个团队,队员们有了相互协作的默契,直面困难的团结,还有那无微不至的关心……在校园生活里略显客套的关系也被这种真实的生活冶炼成坚固牢靠的“战友情”,生活的点滴凝成彼此间的信任,友谊也在这种患难与共的环境中得到升华。
31日的送别联欢会上,孩子们充满童趣的表演、队员们依依不舍的发言让整个场景显得很是温馨。看着孩子们有板有眼地唱歌、朗诵、跳舞。队员们感受到两周来的竭诚付出所取得的显著成果,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最后告别发言时,队员们说着说着就抑制不住心头离别的伤感,泪水也滑眶而出。孩子们纷纷在队员们的衣服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想给即将离去的老师们留下最后一份记忆……难说再见,返程的车上,队员们久久看着窗外的景色,把深深的眷恋和美好的祝福留给这个自己洒下汗水的地方。
调研考察,温情遍洒山间
为深入了解当地经济、教育状况,在进一步扩大战果的同时丰富实践生活,小分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展开参观考查、进行走访调研,为此次支教活动抹上了绚丽的一笔。
从铭刻着“嵩箕英魂”的豫西根据地大峪纪念馆到颠覆物理常识的汝州市姐妹怪坡,从风穴寺的幽径秀阁、塔林碑帖到大红寨山的地质科普长廊,队员们徜徉其间,领略到大峪乃至汝州自然风光与红色文化相得益彰的独特之美,也发现这里商业模式比较单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多数民众缺少创新开发意识……
日常教学过程中,大家还积极创造机会,深入村中,广泛调查当地基础教育状况,收集学生、家长以及班庄小学教师的意见。调查显示,班庄多数小学生常年留守家中,不少孩子甚至出自单亲家庭,他们略显孤僻、自卑,缺失明确而坚定的梦想;而家长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孩子缺少积极、正确的引导,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漠视子女的科学知识学习;至于班庄仅有的数名老龄教师,也极少与家长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们教学方法匮乏却又抵制尝试新鲜事物……
针对这些问题,小分队成员积极进行探讨总结,在家访调研过程中努力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并结合实况对受访家庭提出许多可行建议,得到了大家的普遍好评。
且行且思,心旅坎坷修远
两周的爱心支教稍纵即逝,志愿者们所做的固然十分有限,未来的征程也依旧修远,但大家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和更深刻的感悟,他们“用大爱做小事”,完成了无怨无悔的山居实践。
其实,队员们在最初接触到那些单纯得略显木讷的“山里娃”时,也曾怀疑半个月的支教活动是否有用,猜测自己能给孩子们带来多大的改变。然而,十余天的悉心相处中,大家从那清亮的眸子中读到了太多的热切与欣喜,越来越坚信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两周的支教生活中,队员们真切地感受到山区的贫困和群众观念的落后,这种贫困和落后在孩子们的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对贫困的麻木让山区孩子的前途黯然失色,对新鲜事物的抵触让整个山区的经济发展举步维艰。队员们希望两周的支教能点亮孩子们绚烂的梦想,带去改变现状的愿望和力量。此外,在支教过程中养成的耐心和专注,在艰苦环境下培养的坚韧和团结也将成为队员们今后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历经岁月的淘洗,如金子般熠熠发光。
通过认真思考、总结,大家一致表示必须保证暑期下乡帮扶的传承,给更多大学生机会参与“爱心旅程”,让他们在播撒“春晖”的同时不断拓展素质、健康成长。队员们坚信,只要更多有志青年能怀着赤诚之心积极深入基层,关爱弱势群体,就能对改善农村教育现状带来量的改变,从而达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