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
――记《轻院青年》编辑部暑期社会实践通讯报道小分队
唐朝诗人刘禹锡笔下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著名诗句,意思是说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过程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用此诗句来形容“《轻院青年》编辑部暑期社会实践通讯报道”小分队在这个夏季里的工作,真的是恰到好处。
7月10日上午8点,和其他实践小分队一样,编辑部成员早早来到了大礼堂,参加我校2010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启动仪式。明亮的大礼堂里,七百多名师生齐聚一堂,各院系旗帜迎风飘荡。当授旗仪式在欢快而庄严的乐声中进行地时候,队员们的心情也十分激动。仪式结束后,队员们和各个实践小分队的通讯员取得联系,并举行了简单的见面会。与此同时,队员们也分到了各自负责的任务。随后,在校团委副书记朱晓东老师和王燕翔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初步了解了通讯报道工作的具体任务和流程。在得知“57支实践小分队、52期简报、一本实践成果集”之后,16名编辑部成员顿时感受到了任务的艰巨与光荣。
虽然天公不作美,但时而零星的雨点并没有阻挡编辑部第一天的正常工作。由于简报格式和内容的独特性,很多队员刚开始不擅长简报的编辑,不熟悉其语言的风格及版式的要求。在紧接着的相互交流学习中,他们很快地熟悉了简报的应用语言与具体版式,学会了如何编辑简报,为接下来的宣传报道工作打下了基础。
编辑部的具体工作是收集各个实践小分队的实践材料,整合、编辑报道各个小分队的实践内容做成简报,然后排版、印刷、装订,报送至团中央、团省委、以及学校各部门机关等各级单位。在实践结束后负责各个小分队的实践报告、论文等总结的校对工作,合成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成果集。
“实践”过程中,材料的收集工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队员们每天要做的任务就是和各自负责的小分队通讯员取得联系,以求在第一时间得到他们的实践材料。虽然在双方的通讯交流中,大家相互了解、互相认知,有的甚至成为了好朋友,但不免有些小分队实践地点地处深山,比较偏远,通讯设备等条件相对落后,不能及时有效地把相关信息反馈过来。面对这种情况,队员们就耐心地一次次打电话、发短信以求和他们取得联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编辑部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把各个小分队的实践报道工作及时高效的完成。
由于开始几天出去实践的小分队比较少,每一期简报都按流程顺利开展,大家感觉工作还比较轻松。但是随着时间的前移,按行程计划外出实践的小分队越来越多,队员们也感到了任务的加重。耐心的整合编辑,一遍遍的校对,一次次的审核,他们用耐心和毅力换取对各个实践小分队的负责,对自己工作的负责。有时一篇稿子需要七八遍校对,有时两个人为了一个词语的应用争到面红耳赤。大到一句话,小到一个标点符号,我们的要求是一切都不能出错。“精益求精,优中求优”,是我们的座右铭。
今年暑假的雨水特别多,这就给简报的印刷、发放等工作带来了很大不便。但是队员们想方设法,确保了每一期简报的按时“出炉”。有时工作任务重,没时间回宿舍午休,大家累了就趴在办公室的桌椅上休息。队员们克服枯燥、战胜疲劳,用端正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编辑出了每一期简报。当拿着印有自己名字的滚烫简报时,队员们感到无比欣慰与自豪。
其他56支实践小分队都是奔赴一线进行考察、帮扶、支教、宣传、调研等实地活动的,而编辑部人却要面对枯燥的文字编辑工作,对此我们非常羡慕。虽然队员们没有走出学校深入社会,但貌似每一支实践小分队都有我们的身影。从“‘三下乡’家电义务维修小分队”到“节能减排调查小分队”,从“反乡农民工技能培训小分队”到“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小分队”,从“‘心之旅‘暑期义务支教小分队”到“大学生科技创业实践小分队”……编辑部人从各个小分队的实践旅程中学到了爱心支教的感动、新农村建设的艰难过程及美好前景、企业人才需求的各种标准……
一个月的的暑期社会实践就要结束了,编辑部的通讯报道工作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在这一个月的学习生活中,编辑部人付出着也收获着,学习着也升华着。队员们不仅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更学会了吃苦耐劳、千滤得金的优秀品质。“这里蕴涵一种思想,这里培育一种精神”,编辑部人用自己的语言与行动,诠释着对青春的激情与责任。这里蕴涵一种思想,也传承着一份感动;这里培育一种精神,更留有一段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