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轻工业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简 报
第11期
共青团郑州轻工业学院委员会主办
《轻院青年》编辑部编辑 2005 年 7 月 24日
保护母亲河 造福子孙万代
――记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赴黄委会实习小分队
为了解黄河,研究黄河,同时也为了巩固专业知识,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组成一支12人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于7月15日上午,在分团委张辉老师和谭俊超老师的带领下到黄河水利委员会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队员们来到黄委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千疮百孔触目惊心的黄河图,昔日的天际之水变成了苍白的裸石和漫天的黄沙土,已听不见那响彻天际的涛声,看不见那一泻千里的浩瀚景象,“巨龙没有鳞,容易受伤。黄河没有林,非常悲伤。”面对这一景象,同学们被深深的震撼了。黄河水利研究院的赵老师接待了队员们,并向他们讲解了模型黄河的建造构想和用途,指出“模型黄河”是现代化治理黄河的一部分,和“数字黄河”、“原形黄河”共同作为现代“三条黄河”的治河思路。今后黄河治理将先对原型黄河现状进行分析,得出黄河治理决策的基本需求及物理参数,然后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数字模拟,提出方案,最后通过黄河模型反复进行实验,为实际的黄河提供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理方案。队员们对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终极目标有了初步了解,认识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是实现这个终极目标的主要标志,该标志通过九条治理途径方可实现,“三条黄河”建设可以确保各条治理途径科学有效地实施。结合数学建模等相关专业知识,队员们着重对数字黄河制作过程进行了解。
在实践中队员们了解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炎黄儿女的母亲河,孕育出了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黄河流域繁多的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等就是明证。俗话说:"天下黄河富宁夏",千百年来,滚滚不尽的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然而,今天的黄河早已没有往日的风采,肥沃的良田变成了贫瘠、旱涝灾害频繁的不毛之地。岁月悠悠,留下了今天的黄河忧患。近年来,黄河频频发出警报,断流现象愈来愈严重。赵老师向队员们介绍黄河现状:2000年以后,黄河几乎年年断流,或至少出现10年断流8、9次的严重局面,其最长历时将高达140天至200天,即黄河上游重要的利津水文观测站断面将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处于干涸状态。照此推测,黄河不仅将沦为季节河,并将可能最终成为内陆河。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对于母亲河的研究和治理刻不容缓。队员们深刻的认识到保护母亲河的道路任重道远,要靠一代代的努力,决不能让“绿洲变沙漠”的悲剧在黄河沿岸重演。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队员们了解到许多治理黄河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很多工程上的用途和研究方法,对黄河的历史和现状也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欠缺,也深刻体会到黄河治理的迫切性。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认清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努力为治理黄河,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