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支教,让青春承载着知识舞动飞扬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柘城义务支教小分队掠影
为了解农村教育情况,丰富农村孩子们的假期生活,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组成了河南柘城义务支教小分队,开展了为期十二天的支教活动。
7月4日早晨5:30,伴着闷热的天气,小组队员在分团委书记袁杰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征程。经过了几个小时的路途,他们到达了目的地――柘城县老王集乡三刘庙村。在袁老师给同学们安排好住宿之后,集体开了一个小型会议。会议上,老师针对村庄和学生情况给队员们做了简单的介绍。
傍晚,村里的学生和家长纷纷到了队员们的住所,对队员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他们都对队员们有所期待,希望孩子们能从中学到知识。从孩子们希冀的眼神中,队员们看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些孩子教好。晚上,队员们把这几天的工作做了大致安排,确保工作能够有序地进行。
第二天,支教活动正式开始。队员们都于早上八点半准时到达各自学生的家。他们先是和学生进行了沟通,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制定了一套学习方案。从一上午的补习中,队员们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基础都很差,尤其是英语;而且这些孩子都不爱说话,只有在队员们问他们问题时,他们才低声回答。这都让队员们感到为难,但他们并不焦躁。利用中午休息时间,队员们针对种种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决定下午要给孩子们上一堂公共课。在公共课上,队员们给他们讲了一些简单的英语知识,希望一方面能够解决孩子们共同的英语口语问题,要让他们敢说;另一方面能消除他们师生之间的隔阂,以提高接下来几天的工作效率。另外,他们还做了一些需要团队配合的游戏,以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
盛夏的七月,酷暑难耐。但这并没有阻挡孩子们求知的热情,也丝毫没有动摇队员们要帮助孩子们进步的决心。每天,队员们都按时往返于学生的家和自己的住所,白天给孩子们讲解,晚上又对白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对第二天的工作做详细的计划,确保学生能在这有限的时间内真正地学到东西,有所进步。学生和家长们的积极配合,也给队员们增添了动力。
除了正常时段的家教形式的辅导外,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体育训练。队员们教孩子们打太极,还给他们讲踢球、打球的一些规则。孩子们个个都认真地学习每一个分解动作,每一个要领,收获颇丰。而捉金蝉等游戏则让队员们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气氛很是融洽,也让跟随而来的家长们笑逐颜开。
作为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学生,队员们始终不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宣传调查。活动的第六天,队员们做了一项关于食品安全的调查。通过调查,他们了解到了一些农村的食品现状:村民们对食品安全都相当关心,但苦于经济条件不好,文化程度不高,都不太了解如何辨别食品的好坏,还常买到一些劣质食品。队员们就这些问题给村民做了详细的介绍,还告知村民要通过哪些渠道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次活动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十几天的支教活动转眼间就要结束了,这些天村民们的淳朴和热情打动着队员,使队员们很快就融入了这个相对陌生的环境。虽然彼此间言语沟通有一定障碍,但村民们和队员们的心是相通的,就是要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对外面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虽然时间有限,但队员们也是尽己所能地去帮助孩子们。
最后一天上课结束后,队员们和孩子们共同举办了一个小型晚会,作为对家长,对村民的汇报演出。孩子们的节目都丰富多彩,有唱歌、讲笑话、猜谜语、用英语作自我介绍,还集体演了一个英语话剧――《狐假虎威》。家长们看着一个个平常胆子小,不敢说话的孩子现在都纷纷上台演出,个个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台上精彩纷呈,台下掌声不断,这都使队员们倍感欣慰。
7月15日是队员们离开三刘庙村的日子。大清早,孩子们就都跑到了队员们的住所,想要和自己的老师再说会儿话。旁边一位每天傍晚都去看孩子们集体训练的老大爷也拉着队员们的手说:“你们别走了,你这一说走,我这心里就空落落的。”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虽然队员们心中都有万分的不舍。家长和孩子们送了又送,孩子们的眼睛湿润了,队员们也是百感交集。
从7月4日到7月15日,队员们这短短十二天的社会实践,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轻松,但是看到孩子们的进步,他们都感到快乐。他们有了自己的第一批学生,虽然已经不再上课,但是那份激情仍在心间荡漾。另外,此次实践活动也使他们这一行十个虽是一个学院但彼此都很陌生的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正如队员们自己所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朋友”。
在短暂的时间里,队员们增长了阅历,了解了社会,经历了这次义务支教活动,不仅增强了队员们自身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还增强了队员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加强思想修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统一,以在将来能更好地立足社会。
如今,队员们都已返校,但他们还都怀念着那十二天的生活,他们都表示,在来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还要坚持组织这样的活动,为农村教育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也给自己留下一个值得怀念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