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院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嘉峰举办学术讲座及专业交流活动
发布部门: 艺术设计学院   发布时间: 2017-11-29   浏览次数: 98

2017年11月25日下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代表性传承人刘嘉峰老师应邀在郑州轻工业学院东四楼非遗研培教室,为第八期编织班学员举办“竹编技法与创新”的专题讲座。讲座由艺术设计学院李玲博士主持,全体学员及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中刘老师从竹子的种类和分布、竹编工艺起源和发展、竹编技法、国内竹编分布及各地特点等四个方面,对竹编工艺进行了详细的讲述。通过刘老师的讲解,学员们对竹编工艺的起源和发展都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

此外,刘老师还从自身竹编学习经历入手,讲述了他与竹编的缘分,以及学习竹编技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机遇。刘老师谈到:小时候由于家庭出身原因,受到其他孩子的孤立。但也在那时促成了其安心钻研学习竹编技艺的条件。早期的技艺学习过程中,刘老师不甘于墨守成规,勇于创新,这给之后从事竹编技艺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目前,刘老师的儿子刘江钻研于竹编设计,通过与儿子的配合,刘老师创作出大量复合现代审美的竹编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讲座结束后,学员纷纷向刘老师提问,刘老师结合自身经验,一一为学员解答。



在11月26日上午的交流活动中,刘老师从工艺、传承、管理经验等方面与学员们进行了深入交流。谈及工艺,刘老师表示自己现在的作品主要朝向精加工的精品工艺品,但是技术一直在革新,产品的种类也在不停地推陈出新,因此,技艺与品种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做具有时代感的作品;谈及传承,刘老师人为传承不是一成不变,不是一成不变的保持原貌,而是在传承传统技艺同时,创作出新的东西;随后刘老师与学员们分享了其经营管理经验,鼓励学员多收徒弟。刘老师谈到:早期的工厂编织是由设计师设计了产品外形后,将经丝与纬丝的量定好,然后分发给工人去制作。而随着编织产业的发展和技艺传承的需要,做得好的人完全可以收徒弟,开工厂,以新的形式把这种优秀的技艺传承下去。”

之后,刘老师针对学员们带来的作品逐一进行点评,并鼓励学员“国家现在非常重视非遗,我们要多参与这样的活动,要把心静下来,要细致,要把传统做到极致!”

交流活动中,刘老师一再叮嘱学员们一定要多观摩别人的作品,取其精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员们也积极与大师沟通,分享想法,收获良多。

                                                                                                                                             供稿人:王潇


图说轻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