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3月24日下午两点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南京大学徐艺乙教授应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之邀,为正在我校参加“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五期雕刻技艺培训班学员举办《中国手工艺的问题与发展》的专题讲座。讲座由艺术设计学院薛峰博士主持,非遗培训班全体学员和我院部分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徐教授讲述了传统手工艺的悠久历史以及在不同时期手工艺人所经历的不易,继而谈及中国手工艺人应具备的工匠精神。徐教授总结中国的匠人精神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超群的技术以及“好”的大脑。同时指出中国的匠人精神和西方匠人精神的不同:西方社会借助行会形成技术标准,而中国工匠是“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他们的创造是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进而提高生命的质量,因此需要用一辈子去不断地学习与创造。
徐艺乙教授在谈论当下传统工艺美术的问题与思考时提到了工艺与美术的问题。徐教授讲“美术”与“工艺”是两个名词,但是位置摆放不同,侧重点也就会有偏差。徐教授认为称呼“美术工艺”较为合适,用“美术”限定“工艺”符合传统手工艺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状态。在“工艺美术”的学习理论体系中,大家却崇尚用美术家的美学标准来作为工艺美术的评价标准,但从传统手工艺的概念来讲“材料、工艺、形态”才应是传统手工艺评价标准的重要基础。
随后,徐教授就传统手工艺是否要产业化发表个人见解。徐教授指出:文化是具有独特性的,而产业是标准化的,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传统工艺产业化的进行需要认真的思考,积极探索,但是绝对不可以盲从。传统工艺美术的作用是美化生活、丰富生活,更重要的是创造生活,手工艺人就是用双手来创造生活的,就是要用双手把传统做到极致。徐教授以宜兴紫砂壶为例深刻地讲述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指出:创新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必须符合这个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去研究积淀的传统,完全抛开传统的创新是一定会出问题的。教授呼吁学员们一定要留住手工艺,要对我们的传统有信心,只有对传统有信心,才能在传统的道路上稳步向前,在吃透传统后认真的去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创新。
下午5点,讲座在学员的徐教授和学员的互动交流中接近尾声。此时,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由文化部、工业与信息化部、财政部三部门联合颁发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徐教授是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重要参与人,此次恰逢在我校期间《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正式发布,因此,学员及我院师生在第一时间听到了徐教授对于《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解读。
徐教授指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是以非遗保护为基础,其出发点一方面是弘扬我们的传统,另一方面主要就是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让老百姓了解传统工艺的好处。传统工艺的振兴旨在恢复重建我们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古代是很典雅,很讲究的,后来因为盲目地追求西化放低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生活方式依赖传统工艺,所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振兴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的振兴分几个方面:一是对人才的培养,我们的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就是其中一部分,主要是注重科学的研究,一方面是对传统的研究,科学的总结独特性的东西,另一方面是材料的研究,重新去认识传统、发掘传统、振兴传统。在研究现有材料的基础上,着眼未来,研究可替代的产品;二是技术问题的解决,手工艺品20%非主要程序可以用机械替代,机械可以解决一些人工难以克服的难题。三是振兴项目将得到国家的资助,税收方面也将得到一些举施。相较于1997年的文件,新文件将有更多的可操作性,不仅是对工艺美术大师这些荣誉性称号含金量的提升,也包括更多切实的政策补贴,不仅仅工艺大师,更是涵盖了从业学徒的传承人群。总之这个文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护文化遗产,振兴传统工艺,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徐教授话音落下后,教室内响起阵阵掌声,学员们直呼此次讲座让他们获益匪浅,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颁布更让他们加坚定了振兴传统工艺的决心。
(供稿人: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