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活质量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和谐社会构建
发布部门: 政法学院   发布时间: 2009-05-18   浏览次数: 43


    2009年5月15日下午,科技处、法政系、思政部、外语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和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共同邀请到武汉大学生活质量研究与评论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周长城教授来我校做“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民生与生活质量问题研究”的学术报告。
    周教授从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人的需求层次、人民生活质量与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讲述了对“生活质量”进行研究的重大意义;从衡量生活质量的主、客观标准定义了“生活质量”,即“社会是否为人民提供了所需要的资源+人民对这些资源是否满意”,这就从理论和概念上肯定了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历史成就――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验证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伟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坚定了和提升了各级、各层面、各参与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信念和积极性;从生活质量研究的起源、欧美模式等方面开阔了与会者的国际视野;从物质生活质量指标(PQLI)、人类发展指数(HDI)、客观和主观指标领域等详细阐释了研究生活质量的指标领域;讲述了文化、个人横向和纵向比较、国家政策等影响生活质量的诸多关键因素;周教授特别引导大家一起思考了“作为社会政策的生活质量指标”所应思考的目的性、政策性、层次性、动态性、理论性等几个关键性问题;最后周教授罗列了几个生活质量研究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200余名师生员工认真聆听了周教授精彩的学术报告。周教授深厚的理论功底、渊博的知识储备、高尚的学术道德和修养、娴熟高超的课堂控制技巧深深打动了与会的每个人。
    在周教授讲授完后,与会的师生积极踊跃地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希望通过周教授专业的研究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思想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帮助。
    报告会为更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更为独到而又必需的思路、并为政府提供平实的政策依据。
 
 
    附:
    周长城,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生活质量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国家“985工程”(II)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社会保障研究项目首席负责人,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武汉市社会学会副会长, 曾数次赴美国、英国等17国家讲学、访问。
    曾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社会基金项目,主要有全国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生活质量评价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 “全面小康与生活质量:主观指标的构建与评价”;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社会发展司重点课题,“人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等。
    出版著作多部,主要有《生活质量研究导论》,《幸福:来自一种新科学的经验教训》,《主观生活质量:评价与指标构建》,《客观生活质量研究:以澳门特区为例》,《中国生活质量及其现状》等。
    发表论文几十篇,其中多篇发表在《社会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社会》等核心期刊上;三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收录;两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收录;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周长城,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生活质量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国家“985工程”(II)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社会保障研究项目首席负责人,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武汉市社会学会副会长, 曾数次赴美国、英国等17国家讲学、访问。
    曾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社会基金项目,主要有全国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生活质量评价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 “全面小康与生活质量:主观指标的构建与评价”;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社会发展司重点课题,“人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等。
    出版著作多部,主要有《生活质量研究导论》,《幸福:来自一种新科学的经验教训》,《主观生活质量:评价与指标构建》,《客观生活质量研究:以澳门特区为例》,《中国生活质量及其现状》等。
    发表论文几十篇,其中多篇发表在《社会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社会》等核心期刊上;三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收录;两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收录;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图说轻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