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何不早生两千年
――艺术设计学院南水北调文物考古与保护调研小分队实践小分队缩影
“七月的炎炎烈日,挡不住我们对社会实践的热情。”
由艺术设计学院与国际教育学院组成的实践小分队在考古学家杨远博士和艺设分团委老师的带领下,于7月9日奔赴南阳市淅川县进行关于南水北调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保护的调查。
来不及调整,未放下疲惫,次日早晨8:00,小分队赶往第一目的地――淅川县沟湾遗址。考古工地的主要负责人带领大家参观并详细介绍了该工地的具体情况。沟湾遗址于1958年被河南省文化局发现,是全国第一个被发现的古文化遗址,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该遗址在1989年被确定为省重点保护遗址之一并于2007年7月12日进行动工探索,目前尚未结束。沟湾遗址是目前发现的离县城最近的一处,具有文化堆积深度厚、遗迹现象复杂、开采量大、投入量大的特点。其文化堆积深度达4―8米,土层大致概括为:上部四层比较一致,分别为耕土层、清代层、宋代层、汉代层,第五层为新时器层,深度约在2―5米,遗址多为房子、陶瓷、墓葬、瓮棺葬等,目前出土的文物基本都被破坏,已修复的大约有400多件小件和1000多件石器。
目前,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人员正在采用洛阳铲来确定遗址的范围和是否环壕。同时,他们也对发掘和采集的文物进行仔细研究,并注重多学科合作,比如:与多伦多大学合作进行石器研究;与郑州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系合作进行人骨采集;与中科院合作进行土样研究(包括植物考古和环境考古)。
其后两天,小分队两次前往淅川县马川汉墓群学习实践。据了解,马川汉墓群位于淅川县盛湾镇马川村周围,墓地南依山丘,西临黄水河,北靠丹江水,属丘陵前平地。墓地南半部地势平缓,北半部为北高南低的斜坡状。墓群周围古代遗迹丰富,东北边与下王岗遗址及全寨子墓群相距不足2000米,且紧挨全岗遗址;西南与马山根新石器时代遗址隔黄水河相望。
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承担了该墓群的勘探、发掘任务。经研究表明,马川墓群纵跨时间长,涉及朝代多,有周、战国、秦、西汉、东汉、唐、清等。墓葬分布密集,部分排列整齐,具有典型的家族性质,而且墓葬形制丰富,有土坑竖穴、积石、积炭、砖室、瓦罐等,出土随葬品排列有序。它的发掘对研究丹江库区该时期的葬俗葬制提供了实物资料。
经过几天的考察学习,队员们收获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考古知识和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让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学会了从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正如一位队员感慨到:“这不仅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只有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抓住身边的每一个实践机会,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才能使自己成为掌握高技术的综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