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轻工业学院2008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简报(二十二)
发布部门: 团委   发布时间: 2008-08-08   浏览次数: 50


漫步红色圣地  让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记大学生艺术团赴革命老区文化下乡小分队

追忆峥嵘岁月,感受红色文化!

大学生艺术团赴革命老区文化下乡小分队于711日上午来到革命老区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新县。

他们首先瞻仰了革命馆。馆内专题分为两部分:一是《建军摇篮曲》,二是《今日新县》。讲解员生动翔实地讲述将队员们的思绪又带到了那段峥嵘岁月,引起了他们对革命的无限深思。

712,队员们走进鄂豫皖苏首府烈士陵园,参观了《燎原》浮雕、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堂等标志性建筑。下午,队员们乘车来到许世友墓前拜谒。满怀着对许将军的敬仰之情,他们一行人向将军三鞠躬。在许世友将军的故居,同学们了解了将军传奇的一生,感受到了将军忠国孝母的情怀和当年大别山人民为推翻黑暗世界,缔造美好生活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风貌。

713上午,队员们出发前往世友希望小学。为了改变孩子们一贯单调、枯燥、乏味的上课方式,队员们一起给他们上了一节别具风格的英语课,得到了不错的效果。当天下午,队员们用脚踏琴伴奏,给孩子们唱歌跳舞。起初孩子们还很害羞,后来经过耐心地引导,大家一起欢歌笑语起来。晚上,队员们收拾行李,准备返程之际,许多学生给队员们送来了小纸条、小礼物。与孩子们一起欢歌笑语的影子在脑子里回绕,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新县。

第一次深入革命圣地,队员们亲切地感受到了这里孩子们的淳朴和热情,看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队员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此次文化下乡活动虽然短暂,但是队员们内心受到的撞击、灵魂所受的洗礼是终身难忘的,大家在实践中体味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意义。通过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以实际行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游殷墟品文化底蕴

登太行观北雄风光

――国际教育学院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小分队侧记

710,我校国际教育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小分队一行20人奔赴安阳,进行为期四天的红色之旅去找寻中华文字之根、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民族之根。

小分队当天上午到达本次社会实践的第一站――殷墟。殷墟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这里有全国第一个甲骨文档案库和青铜器之冠“司母戊鼎”。甲骨文记录了当时的丧葬礼制,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青铜器、陶器等也反映出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同学们在游览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的了解,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随后的两天里,队员们游历了太行大峡谷。此处群山秀拔、峭壁险峻、林木葱郁、飞瀑流泉,被称为“八百里太行之魂”、“北雄风光最胜处”。在登山过程中队员们相互帮助、不畏艰险、顶着烈日前行,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在此他们认识学习了具有革命意义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太行精神。太行精神就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太行人民的行为意识之中,并成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不竭动力。通过学习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核心内容的太行精神,队员们认识到发扬太行精神是推动老区经济乃至全国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的必要保证,而继承和弘扬太行精神有助于巩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

最后一天,小分队冒雨参观了红旗渠。20世纪60年代,安阳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一锤一钎,奋战10年,用双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凿出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每一块石头都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坚毅精神,都象征着太行一般的中国脊梁!在各个展厅里,队员们怀着崇仰之情倾听着“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三部曲,被“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所打动了。红旗渠精神,已升华为伟大的民族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了安阳人民开发南太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改变家乡面貌的原动力。队员们立志要继承红旗渠精神,弘扬民族神韵。

殷商文明、太行山水、红旗渠精神,一个个在殷墟故里起伏飘荡的响亮名字,赋予了此次红色之行无比的厚重和精彩。在此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发出无限感慨:大家应该把爱国主义情怀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奉献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发奋工作、支持奥运的实际行动。


图说轻工大

热点新闻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