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轻工业学院2008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简报(二十六)
发布部门: 团委   发布时间: 2008-08-11   浏览次数: 91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我们一路狂奔

――记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全国智能车竞赛小分队

大学应该有点梦想!

“飞思卡尔”――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全国智能车比赛小分队正在追逐他们的梦想。

为了备战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杜阁雷、王树茂、刘小杰3人特组成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全国智能车比赛小分队,跟随着指导老师郑安平、曹卫锋,在这个炎热的夏季开始了他们奋斗的征程。

77上午,小分队正式搬进电子创新实验室,艰辛而富有挑战的工作开始了。

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比赛,其备战过程也更具挑战性。这部智能车要综合利用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单片机技术,使车模能够以最合适的速度自主循线,用红外传感器实时判断车体是否处正常状态并及时作出修正。

队员们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地克服困难,认真地分析问题,一丝不苟地解决问题,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智能车比赛的最后攻坚调试阶段。经老师和全体队员的不懈努力,智能车从最初的不稳定模型经过反复的论证、制作、调试、修改,最终形成了稳定系统,实现了高度智能化、人性化,并且具备了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速度也在逐步提高。

每一个果实的收获都有它的原因,天上不会掉馅饼。

杜阁雷、王树茂、刘小杰3人是电子科技协会会员,他们从大一开始就利用大量时间系统地学习电子类知识,因而他们具备扎实的电子专业基础。智能车在制作的过程中更是倾注了老师和队员们大量汗水和心血。天气非常炎热,豆大的汗珠时常挂在队员们的脸颊上,但这些并没有降低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队员们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老师总是在旁边耐心地指导;小车出故障时,队友们仔细排查原因,翻阅资料,大胆调试。他们相互鼓励,坚持不懈。

目前,小分队正在紧张地准备大赛。

队员们看着自己的制作成果说:“小车会跑了只不过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并不一定代表成功,因为速度无止境,我们所追求的是更高的速度。”

积累人生的财富

    ――记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科研实践小分队

75,我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科研实践小分队,在宋春来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为期一个暑假的软件开发实践活动。

    7月5上午,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050607级共一百多名学生,来到东五楼实验室,跟着宋春来老师学习软件开发。在启动会议上,宋老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的积极主动性,并进一步地告诫大家:“学习软件开发是一个辛苦的过程,要有足够的耐力和毅力、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随后他以自己当年的艰苦环境和学习经历,来激励大家好好学习。同时还劝诫大家:“想成为一名软件开发的高手,只有付出百倍的努力和辛苦,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宋老师鼓励大家从现在开始,不管底子厚薄,只要有上进心,每天都会进步,大家的前途都将是一片光明。

    为了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同学,76上午,宋老师对所有的同学进行了一次训前测验。目的是为了检测一下同学们目前处在什么水平,根据他们现在对编程掌握程度的不同,对同学们进行分组,针对各个不同的小组,开展针对性训练,这样就避免了因对所有的同学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培训,致使程度好的同学感到速度太慢,学不到东西;程度稍差的同学因为跟不上进度而产生厌学的心理,使所有的同学都能够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培训计划。

宋老师除了每天亲自给同学们上课,还找了几个05级的学生对同学们进行辅导,使每个同学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从而更快地提高他们的水平。同时,这也正是宋老师要推行的一种模式,让高年级的学生带动低年级的学生,让程度高的学生带动程度较低的学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带动整个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宋老师的目的就是探索一种提高同学们动手能力的新模式,培养同学们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由此来带动整个学院的学生,甚至整个学校的学生。

    强化训练正在进行中,相信通过一个假期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初步的了解软件开发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上手编一些比较简单、较为实用的程序、小软件。最重要的是同学们在这一个假期的强化训练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无论将来在什么地方工作,都能够很快地熟悉并适应环境,成为自己所在部门的栋梁。

图说轻工大

热点新闻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