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轻工业大学2025年“三下乡”社会实践简报(九十二)
传承奋斗精神,赋能青年实践
——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红韵智行”实践队开展工业与文化传承活动
为深入践行“深植红色根脉、担当青年使命”的时代号召,2025年7月14日至15日,红韵智行实践队以工业振兴与历史文脉为主题,先后赴河南科技大学、洛轴集团清河村、大运河博物馆,洛阳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简称洛八办)和中共洛阳组开展实地研学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沉浸式探访,引导队员在科技创新与红色足迹的交汇中感悟奋斗内涵,将民族精神转化为青春动力,助力新时代青年在复兴征程中勇担重任。
感受精密之美,共助乡村振兴
7月14日,实践队抵达河南科技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家的引导下,深入学习了轴承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应用前景。轴承作为现代工业的“关节”,队员们通过实物展示,了解了其如何支撑国家制造业从自力更生到科技强国的转型,体会到自主创新是民族复兴的基石。

图为轴承陈列馆老师向队员们介绍轴承相关信息。刘淼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洛轴集团智能车间。刘淼供图
当日下午,队员们前往洛轴集团参观其智能生产线,亲眼见证了高效自动化和精益管理的现代工业实践,感受一代代建设者“用汗水铸就精度”的奉献情怀。随后,实践队来到清河村,聚焦社区服务,开展“科技防诈进万家”实践活动。队员们向群众普及防诈骗知识,结合生动案例讲解电信诈骗防范技巧,提升村民安全意识。同时,通过实物演示介绍了电路板的工作原理和3D眼镜的应用,引导村民体验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便捷作用。队员们与村民亲切互动,现场分发宣传手册,用实际行动践行“科学为民、青春担当”的理念,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活力。

图为队员邀请村民体验裸眼3D眼镜。刘淼供图
探寻奋斗历史,弘扬红色文化
7月15日,实践队赴大运河博物馆,以隋唐大运河为主题,沉浸式体验千年水利工程的壮举。队员们驻足于运河模型和文物展厅,通过全息影像复原的漕运场景,系统学习了运河如何促进南北交融与文化传承,让队员感悟到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中,蕴含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奋斗基因。中午,团队步入洛阳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洛八办),馆内庄严肃穆,大厅陈列的革命实物与历史照片瞬间定格了烽火岁月。队员们认真研读党史展板,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中原地区的革命脉络,特别是八路军在豫西战斗的感人故事。一幅幅黑白色图片中,先烈们“为信仰献身、为人民而战”的誓言,引发队员们深思青年一代的责任:在和平年代,当以实干传承英雄魂魄。

图为队员在洛八办党旗下宣誓。刘国涛供图
随后,团队前往中共洛阳组纪念馆,回顾党的早期奋斗历程。馆内珍藏的史料和展板详尽呈现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洛阳地区的组织活动,队员们通过历史图片和互动讲解,深入学习革命先辈“为理想献身、为人民奋斗”的坚定信念。在“初心墙”前,队员们集体诵读入党誓词,重温党领导中原人民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坚定了“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决心。

图为队员参观中共洛阳组。刘国涛供图
此次实地研学活动,队员们深刻领会到:工业自主的“创新魂”与历史文脉的“奋斗心”相映生辉,共同构筑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脊梁。在河南科技大学的轴承技术课堂上,队员们汲取了“自力更生、科技报国”的精髓;洛轴集团的参观和清河村的科普服务,将创业精神延伸到科技助农与社区奉献;洛八办和中共洛阳组的历史旅程,则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心中落地生根。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更加明确了青春担当——不仅要回望先辈足迹,更要将其融入日常,在学习中砥砺心智,在行动中绽放光芒。新时代青年应珍惜当下,以红色血脉为火炬,在实现中国梦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谱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